天龙八部苏州城没有哪个方向的城门,清明上河图哪里的是真迹?
《清明上河图》恐怕是“赝品”最多的中国古画。全球博物馆收藏了至少100幅民国以前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民间收藏更是不计其数,每隔两年就有人跳出来说,真迹在他家大衣柜里,是爷爷的爷爷的……传下来的。这些总不能都是真迹吧!
在这上百幅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有三幅名气最大,最具代表性。咱们看一看,比一比,就知道如何辨别真伪了。
首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《清明上河图》,长5米多,姑且称之为“北京本”
第二件是辽宁省博物馆的藏品,长13米半,可以称为“辽宁本”:
最后一件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,长11米半,简称“台北本”:
相比之下,辽宁本最长,台北本也比较长,北京本最短。总体而言,三幅画布局相似,都从乡野郊外入手,然后描绘河岸风光,最后是繁华都市。
按照最流行的说法,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的应该是北宋都城汴梁(河南开封)的市井风情。那么,上面哪幅画是宋朝人画的?答案竟然是最短的北京本!
这是因为专家在画里找到了两大铁证!第一个证据就是虹桥:
北京本
这座桥没有桥墩,直接横跨两岸,宛如一道彩虹,故名“虹桥”。这个名字不但好听,更包含了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大创新技术。
桥下这条河叫汴河,是汴梁城的运输生命线,水上交通非常繁忙。可是河水很急,船只稍有不慎,就会撞上河里的桥墩。当时许多滨河城市都有类似的难题,最后竟是山东青州一个退了休的狱卒想出了法子。
狱卒建议把好几根粗大木料并排捆绑在一起,几排木料前后相接,建造一座没有桥墩的“飞桥”(这人上辈子是做建筑师的吧)。首都汴梁吸取了山东青州的经验,在汴河上修建了三座木制飞桥,虹桥就是其一。
北京本对虹桥的结构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
但飞桥技术后来失传了,后代画家没有见过实物,自然画不出来,飞桥也就变成了明清时期更为常见的石拱桥:
辽宁本
台北本
不知你发现没有,明清时的桥面上有许多商铺,尤其是台北本,桥面两侧各有一溜棚子,已然成了固定摊位。可事实上,这在宋代绝对属于占道经营!宋朝政府曾明令禁止在桥上设置固定商铺,以免影响交通,所以北京本的桥面上几乎只有临时摊点:
北京本的临时摊点
除虹桥外,另一个铁证就是城门和城墙:
北京本里的城门高大雄伟,用砖石砌成,可城楼两边的城墙是土墙,不仅没有包砖,而且长期无人打理,居然长出了大树!据史料记载,汴梁有内城和外城两圈城墙,外城全部包砖,所以内城的防御意义不大,也就不费力气包砖了。
相比之下,辽宁本和台北本里的城门和城墙都是砖砌的:
辽宁本
台北本
你有没有注意到,辽宁本和台北本的城门都是圆形的拱门?但宋朝的城门是方的。唐宋时期,造城门跟造房子一样,有竖直的柱子和横向的梁,所以城门是方的。明代开始大量使用拱券技术,所以城门都变成圆的了。
北京本里的方角城门
现在可以揭晓谜底了:多数学者认为,北京本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宋代原作,而且是其他所有《清明上河图》的“祖本”,说白了就是祖宗!
北京本的作者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。这幅画诞生以后被呈送给宋徽宗,收入北宋内府,后来随着北宋覆灭流入金国民间,又先后出入元朝和明朝内府。明朝后期,《清明上河图》流落江南,因为画面太过精彩,自然成了造假者的目标。
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书画造假的现象,但搞成明朝这种规模还真是历史上头一遭。由于商品经济极度发达,江南人一下子有了钱,产生了“也要有文化”的念头,品个诗赏个画便蔚然成风。造假者一看商机来了,加班加点地干啊,制作了大批《清明上河图》,流传到今天的少说也有百八十件,辽宁本就是其中之一。因为辽宁本上有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签名,所以辽宁本也被称为“仇英本”——这签名也是造假的,仇英本人根本没有临摹过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由于明代的书画造假中心是苏州,所以这些人制作的各类假画统称为“苏州片”。既然是苏州人画的,辽宁本自然带有浓烈的苏州味儿:
辽宁本的城墙有两个城门,下面的走人,是陆门,上面的走船,是水门。水陆城门是水城苏州的典型风景
城门内第一间房子是军队的岗亭,门外三块牌子写着“固守城池”、“盘诘奸细”、“左进右出”。气氛似乎挺紧张,因为要防范倭寇!墙边还放着两杆造型奇特的兵器,这就是戚继光采用的抗倭利器——狼筅(音显):
狼筅用毛竹制成,装有多层刀刃,威力无比
辽宁本居然出现了娶亲场面,不要说在北京本里是没有的,恐怕无论在哪个朝代,清明节都不是结婚的好日子!这说明苏州片不太在意清明主题,更希望强调喜庆气氛,迎合富裕阶层的需求
辽宁本最后出现宫廷御苑,这在北京本里也是没有的。苏州片画家没有见过皇家宫殿,所以只能发挥想象力,把宫殿画成五颜六色
总之从明朝开始,《清明上河图》算是彻底火了。知道有画这么火,清代乾隆皇帝不来凑个热闹是不可能的。他命令五位宫廷画家参考本朝风俗,临摹一卷新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这就是台北本。因为画家都来自清宫画院,所以台北本常被称作“清院本”。
有趣的是,乾隆皇帝本人没有见过北京本真迹,他能看到的统统是苏州片(他也许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宋代真迹),宫廷画家也就只能临摹苏州片,所以台北本和辽宁本有许多相似之处:
台北本里也有迎亲场面
台北本的皇家宫殿比辽宁本靠谱得多,毕竟宫廷画师见过实物
有趣的是,台北本里的人大多是明朝打扮,在乾隆皇帝看来,这样才能体现出“古意”(虽然不是宋朝的古意)
从明朝后期到清朝中期,北京本真迹在民间流传了两百多年,因为主人被嘉庆皇帝抄了家,结果第四次进入皇宫内府。乾隆皇帝一生爱画如命,愣是没见过真迹;儿子嘉庆对书画不太感冒,居然意外收获珍品,你说这算造化弄人吗~
北京本上的“嘉庆御览之宝”
【小链接】北京本《清明上河图》真迹已经在北京故宫“石渠宝笈特展”亮相了,展至10月11日。由于人气太过火爆,不起早排队就看不到噢。
恐怕有人早有疑问了:北京本既然是真迹,为什么没有带到台湾呢?这是因为早在故宫书画精华迁台以前,有个人早就把精华里的最精华提前挑走了。他就是溥仪。
1924年,逊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,同时带走了至少1200件珍贵书画,《清明上河图》真迹就在其中。抗战胜利后,溥仪慌忙逃跑,这些字画流散民间,幸好政府和军队奋力收缴,保住了大部分珍品,主要存放在东北博物馆(后来的辽宁省博物馆)。
起初《清明上河图》真迹和许多书画混在一起(辽宁本也在其中),没有引起注意,直到一个叫杨仁恺的年轻学者进行登记整理时才发现。多年以后,已经成为鉴定大师的杨先生回忆当初情形,依然激动不已,说自己当时“兴奋已极,不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于万一”(万一就是万分之一)。
真迹随后被调往北京,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皇家宫殿,成为北京故宫的明星藏品。2004年,适逢辽宁省博物馆成立55周年暨辽博新馆落成,北京本特意回东北“省亲”,纪念半个世纪前的不平凡经历。
更多关于《清明上河图》的故事,咱们下期文章接着聊~
北京本上最年轻的印章: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
图文来自网络
苏州汽车南站附件有什么玩的地方?
苏州经典的旅游景点:现代时尚的 金鸡湖---私人订制拍摄地,名胜风景区 虎丘斜塔---中国的比萨斜塔 ,水乡古镇 周庄---中国第一水乡古镇。
园中山水 拙政园---世界园林之母。
有故事的寺庙 寒山寺----千年名寺。
养育苏州的太湖 西山石公山----太湖美景。
苏州最早的路 平江路---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。中国唯一的水城门--盘门景区。
南京的地标性建筑有哪些?
中山陵
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,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,面积8万余平方米。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,至1929年夏建成。
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,前临平川,背拥青嶂,东毗灵谷寺,西邻明孝陵,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,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,主要建筑有博爱坊、墓道、陵门、石阶、碑亭、祭堂和墓室等,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,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,从空中往下看,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“自由钟”。
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,庄严简朴,别创新格。
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、色彩运用、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,音乐台、光华亭、流徽榭、仰止亭、藏经楼、行健亭、永丰社、永慕庐、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,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,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,既有深刻的含意,又有宏伟的气势,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,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,被誉为“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”。
明故宫又称南京故宫、南京紫禁城,是明朝首都应天府(南京)的皇宫。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,占地面积超过101.25万平方米,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,被称为“世界第一宫殿”。
明故宫又称南京故宫、南京紫禁城,是明朝首都应天府(南京)的皇宫。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,占地面积超过101.25万平方米,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,被称为“世界第一宫殿”。
南京故宫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(1366年),明洪武廿五年(1392年)基本完工,其址选于元集庆城外东北处,迁三山填燕雀湖而建。
整个南京故宫,殿宇重重,楼阁森森,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,气势恢宏,明故宫为明初三朝皇宫,长达54年之久。直到明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南京设立南直隶,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。
南京故宫坐北向南,大体范围东至今中山门,西至西安门,北至后宰门,南至瑞金路,有门四座,南为午门,东为东华门,西为西华门,北为玄武门。入午门为奉天门,内为正殿奉天殿,殿前左右为文楼,武楼。后为华盖殿,谨身殿。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,以及东西六宫。
大报恩寺大报恩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,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(238─250年)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,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,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,中国的佛教中心,与灵谷寺、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,下辖百寺。
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,明永乐十年(1412年)于建初寺原址重建,历时达19年,耗费248.5万两白银,十万军役、民夫。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,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,金碧辉煌,昼夜通明。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,有殿阁30多座、僧院148间、廊房118间、经房38间,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、规格最高的寺院,为百寺之首。
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.2米,通体用琉璃烧制,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,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,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,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,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,有“中国之大古董,永乐之大窑器”之誉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塔”。
朝天宫春秋时期,吴王夫差在这里建造城墙,并设置冶铸作坊制造兵器,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,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冶铸作坊,并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,从而形成了原始城邑。后人遂称此山为“冶山”。把朝天宫所在的山称作冶山,城墙合围的城市叫冶城。冶城是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。
南朝时朝天宫是中国南方最早的科研机构总明观的所在地,观内集中了来自南朝刘宋国内各地的科学精英,在总明观交流、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成果。总明观分设文、史、儒、道、阴阳五门学科,诏请有名望的学者二十人担任教职,成为一时文苑盛事。后来,文、史、儒、阴阳四门学科逐渐失传,而道家学派又渐与道教合流,在冶山上修建道观。从此冶山开始成为道教胜地,香火连绵不绝,流传千载。
唐朝时期,治山建太极宫,李白、刘禹锡等大诗人曾先后至此登临。李白游览冶山时,曾留下了“冶城访古迹,犹有谢公墩,下乡东山姿,缅怀右军言”的诗句。苏轼、王安石、陆游等人也都曾游历此处。苏轼来此游后挥毫留下一首七律:“春风吹动北风微,归雁亭边送雁归。蜀客南游家最远,吴山寒尽雪先稀。扁舟去后花絮乱,五马归来宾从非。惟有道人应不忘,抱琴无语立斜晖。”
新街口1929年(民国十八年),国民政府依《首都计划》开始建设,中山大道由此折东,新街口首次规划为商业区。当时中山东路、中正路(今中山南路)、汉中路和中山路四条宽40多米的林荫大道在此交汇,中间形成环形的新街口广场,成为整个南京市的交通枢纽。
如今的新街口每逢节假日日均客流量峰值超过百万人次,近百家世界五百强分支机构进驻,其商贸集中度超过北京王府井、上海徐家汇并翘首中国,为中国商贸密集度最高的地区。
新街口商圈核心区面积不到0.3平方公里,集中了近700家商店,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企业有30家,1600余户大小商家星罗棋布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商圈” 。
玄武湖玄武湖古名桑泊、后湖,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,玄武湖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的人文历史,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六朝时期辟为皇家园林,明朝时为黄册库,均系皇家禁地,直至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时,两江总督下令开辟丰润门(今玄武门),为玄武湖公园之滥觞。
玄武湖东枕紫金山,西靠明城墙,北邻南京站,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,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、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,被誉为“金陵明珠”。
玄武湖方圆近五里,分作五洲(环洲、樱洲、菱洲、梁洲、翠洲),洲洲堤桥相通,浑然一体,处处有山有水。宋人欧阳修曾写道“金陵莫美于后湖;钱塘莫美于西湖”,玄武湖为风景园林,亦为文化胜地,不少著名诗人如李白、杜牧、韦庄、李商隐等,面对玄武湖地位的沧桑巨变大发感慨。除此之外,历代文人骚客,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,皆为后人传为美谈。
秦淮河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,以此地有“王气”,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、石硊山一带,凿晰连岗,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,到唐代,根据这一传说,改称秦淮。
唐杜牧《泊秦淮》诗行世后,秦淮河之名始盛于天下。李白《留别金陵诸公》诗中,也有“六代更霸王,遗迹见都城。至今秦淮间,礼乐秀群英”的诗句,出现了“秦淮”河名。
秦淮河有南北两源,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,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,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,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,由东向西横贯市区,南部从西水关流出,注入长江。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,历史上,其航运、灌溉作用,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,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,历史上极富盛名,被称为“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”。
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、公路两用桥梁,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,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、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,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、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。
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,上层为公路桥,长4589米,车行道宽15米,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,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;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、全长6772米,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,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,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。
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、江苏的文化符号,也是中国著名景点之一,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。从1970年至1993年,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、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,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。
鼓楼鼓楼始建于1382年(明洪武十五年),为旧时南京城的报时中心。也用做催促文武百官勤于政务,提醒百姓辛于劳作,国都迎王、接诏书、选妃等重大庆典,与南京钟楼相对,堪称是明代首都之象征。
鼓楼因屡遭战火,清军入关后鼓楼仅剩下城阙,康熙帝南巡曾登临四望,地方官员才在基座上树碑建楼,并更名“碑楼”,晚清时期经太平天国战火后,鼓楼城楼又再次遭到改建。才成为如今鼓楼硕大的城台与其城楼形成显著的体量差异,所以鼓楼有“明鼓清碑”之称。
“老南京”对“暮鼓晨钟”有着许多美妙的传说:浮想那时的黄昏和黎明,随着鼓楼的击鼓声响,在城中央的鼓楼,将有十三匹快马朝着不同的方向,向十三个城门处飞驰而去,控制对城门的启闭。浑厚悠扬的鼓声传遍大街小巷,城中居住的百姓按钟鼓声起息劳作。
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
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、独一无二的标志,
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,
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历史品位。
苏州老城有几个门?
苏州现在有八座城门,即阊门、胥门、盘门、蛇门、匠门、娄门、齐门、平门。阊门是苏州古城之西门,通往虎丘方向。
胥门位于城西万年桥南。
盘门位于城西南,吴都八门之一,古称蟠门,是苏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,由两道水关、三道陆门和瓮城相互组合而成。
蛇门城门和城墙均在,有部分重建。
娄门在相门以北,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角,原称(缪)门。
齐门,齐门城门早已不存在,仅仅保留地名。
相门,又称匠门,亦称干将门,古时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。
平门位于城北,原城门及城墙于1958年拆除,2012年重建。
天安门名称的由来?
1、天安门最初的名字叫承天门,有承天启运、受命于天的意思,之所以被改为天安门是因为原来的承天门两次被大火焚毁,直到公元公元1451年重建并更名为天安之门,之后又将牌匾上的字体更换为楷书,同时改为天安门。
2、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,最初的名字叫“承天门”,有“承天启运、受命于天”的寓意。但是承天门在公元1451年的异常大火中被烧毁,1465年又开始重建,但明末又被大火烧毁,直到公元1451年重建更名为“天安之门”。
3、根据我国史料记载,清代初期的天安门牌匾上刻有满、汉、蒙三种文字,并且按照蒙语直接翻译为“天安之门”。但是后来牌匾上只剩满汉两种文字,并且将上面的汉字改成了楷书重新书写了“天安门”三个字。
4、天安门名字的由来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,相传闯王李自成攻进京城后,在承天门用弓箭射向牌匾上的“天”字没有射中,其属下变安慰闯王说到“有天命者任自为”,闯王误解为是在说他没有天命,便要下令杀了下属,后来清朝统治者听了这个传闻,便将“承天”改为“天安”。
苏州历史真的上有仓门吗?
苏州古阖闾大城先后有过15座城门:东有娄门、相门(匠门)、葑门;南有蛇门、南门、盘门;西有胥门、新胥门、新阊门、金门、阊门;北有平门、齐门;另有巫门、赤门其遗址不明。
你说的仓门可能是指阊门,阊和仓同音
苏州古城区具体指什么地方?
古城区是指古城护城河以内的地域,由于苏州在开发金阊新城,沧浪新城,平江新城,所以仅是以古城内的三个区域内所属街道。
金阊区 (面积37平方千米,人口210036人。邮政编码215008)
(驻石路街道)城内 石路街道/留园街道。 城外 虎丘街道/白洋湾街道/彩香街道
平江区 (面积22平方千米,人口231135人。邮政编码215005)
(驻平江路街道) 城内 观前街道/平江路街道/苏锦街道/娄门街道/桃花坞街道
城外 城北街道。
苏州城的象征是什么?
苏州城的象征北寺塔,六个城门
父子俱性刚古文理解?
句子意思是: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。
选自明代冯梦龙《广笑府》:
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。一日,父留客饮,遣子入城市肉。
译文:
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,一点都不肯让人。一天,父亲留客人饮酒,派儿子入城买肉。
《广笑府》,明代中国文言谐谑小说。明冯梦龙纂辑。共13卷,分《儒箴》、《官箴》、《九流》、《方外》等14部,总计401条。梦龙有《古今小说》等三言已著录。此编在作者《笑府》基础上略为增益的笑话集(末卷附录谜语)。
作者冯梦龙(1574-1646),明代文学家、戏曲家。字犹龙,又字子犹,号龙子犹、墨憨斋主人、顾曲散人,吴下词奴、姑苏词奴、前周柱史等。汉族,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
苏州中心有几个门?
8个门
1阊门是苏州古城之西门,通往虎丘方向
2胥门 胥门位于城西万年桥南,胥门,也称老胥门,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(1351年)重建,明清重修。胥门与盘门同为苏州幸存的古城门。
3盘门 水陆两用城门,原来叫蟠门,是八大城门里最有历史价值的。
4.蛇门 蛇门的城门和城墙算保存比较的好的,只有部分是重建的
5相门以前是工匠聚集的地方,也叫匠门,相传干将莫邪就曾居住在此。相门是新建的复古城门,很是高大,也可以爬上城墙,最那面还有城楼,城楼那面,悬一大锣。相门城墙下面专门开辟了苏州城墙博物馆。
6.齐门位于江苏苏州城北。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,故名。据考,齐门有城郭,旧称城垛子,城郭之间还有方角城墙。齐门有三道城门,故道路曲折,交通不便。60年代初,首先拆除城门城楼,1978年建水闸时拆除了水城门。
7平门,地名,位于苏州城北,是苏州城的正北门,类似于北京的德胜门或南京的中央门。
8娄门位于城东北,城门分外城、中城、内城三重。内城筑有城楼,三重陆城门之间有空地和闸门装置,十分坚固。城门南面还有三道水城门,也备有闸门装置。城里和城外以外城河为界,通过吊桥与城外贯通。